“剛通水兩年,pe管就裂了?”別急著怪材料,90%的早衰都是施工埋下的雷。我跑過300多個工地,總結出7個最容易被忽視的“壽命殺手”,只要避開,PE管輕松用滿50年。
殺手1:熱熔溫度“看心情”
很多師傅靠手擰焊機,溫度一低,管材與管件只是“假親家”,輕輕一掰就斷;溫度過高,聚乙烯分子鏈被燒壞,脆得像餅干。正確做法是:210±10 ℃,每換一個規(guī)格,先切30 cm做“撕條試驗”,能拉出均勻卷邊再正式開工。
殺手2:溝槽回填“就地取材”
磚頭、石塊、建筑垃圾直接回填,棱角像刀,通水瞬間沉降,管子被“點狀”硌裂。規(guī)范做法是:管底10 cm細沙找平,兩側20 cm沙床保護,上方30 cm再用原土分層夯實,每層≤20 cm,壓實度≥90%。
殺手3:露天暴曬“裸奔”
PE管最怕紫外線,工地一曬三個月,表面粉化深度可達0.5 mm,強度下降30%。沒倉庫?用黑色防曬網全覆蓋,管口用厚塑料袋扎緊,避免雨水灌入滋生藻類。
殺手4:打壓測試“走過場”
只打0.6 MPa,十分鐘沒掉壓就簽字?隱患埋在地下。正確步驟:先0.8 MPa穩(wěn)壓30 min,允許壓降≤0.05 MPa;再降到工作壓力1.5倍,穩(wěn)壓2 h,無滲漏、無變形才算及格。記得把壓力表校準證書拍照存檔,日后維權有底氣。
殺手5:轉彎“硬掰”
遇到障礙物,工人常把管子當鋼筋,生掰90°。PE雖柔韌,但彎曲半徑<25D(D為管外徑)時,外側壁厚被拉薄,內側起皺,通水后最先爆的就是這里。用“自然弧度”+“蛇形敷設”,必要時加設彎頭,別省那點配件錢。
殺手6:冬季施工“零保護”
0 ℃以下,PE進入“玻璃態(tài)”,一錘就裂。工地夜里溫度-3 ℃,管子白天搬運就斷成兩截。解決:材料進場后堆入保溫棚,溫度>5 ℃再施工;熱熔前用熱風槍預熱管口至15 ℃以上,焊完立刻用棉被包裹,冷卻時間延長一倍。
殺手7:管頂標識“靠記憶”
回填完不貼警示帶、不畫走向圖,第二年打樁、鉆探,一釘子下去直接戳穿。記?。汗茼?0 cm處連續(xù)鋪設印有“下有自來水管”的黃色警示帶,每隔2 m貼一塊標識樁,竣工圖用CAD畫好坐標,移交物業(yè)并備份U盤,50年后都能挖得準。
結尾彩蛋:
.jpg)
按上面7條做,50年只是起步。去年回訪2008年施工的蘇州某小區(qū),PE管依舊運行壓力0.45 MPa,無滲漏、無變形,業(yè)主群零投訴。施工一次到位,比后期搶修省下的不止十倍。把這篇文章轉給工地負責人,今晚就自查,別讓“短命”的帽子再扣在PE管頭上。
